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我市對“三農”工作進行再研究、再謀劃,找準目標定位,明確重要任務,以農業農村的新發展為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唐山場景筑牢根基。
市農業農村局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結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2023年,預計全市糧食產量穩定在29億公斤左右;蔬菜產量達到950萬噸,增長1.0%;肉類、牛奶產量達到65.5萬噸、124萬噸,分別增長2.0%、3.0%;生豬存欄301萬頭,增長2.0%;奶牛存欄29.5萬頭,增長3.0%;水產品產量達到56萬噸,增長0.8%;推進1個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6個省級示范鄉鎮、67個省級示范村建設,創建1個以上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區;推進“兩個全域達標”和“兩個全域提升”;確保已脫貧人口、易返貧致貧人口不返貧、不致貧;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A全事件,確保不發生重大行業A全生產事故,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到 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Q面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方式Q面建立,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目標基本實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基本建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增速持續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顯著縮小。
強化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持工作對象轉向所有農民、工作任務轉向推進鄉村“五大振興”、工作舉措轉向促進發展“三個轉向”的總體思路,嚴格貫徹落實過渡期內“四個不摘”要求,牢牢守住不發生返貧底線。
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落實糧食A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A全責任制考核,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加快油料和大豆產業發展,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種業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加快推進奶業振興,確保生豬供應穩定,保障“菜籃子”產品有效供給。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按照“三地”建設目標定位,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大基地、創建大園區、開展大招商、引進大項目、培育大龍頭、構建大集群,不斷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園區崛起工程,加大農業項目招商力度,承接京津農產品加工業轉移疏解,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產業鏈完整的區域性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加快實施“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打造區域農產品品牌,建立農業大數據智能化應用服務和共享體系,發展休閑農業、認養農業等新產業,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結合發展。
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培育壯大特色主要產業,促進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著力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推廣訂單農業、“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有效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發展土地、農宅、資產等多種形式股份合作,努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落實和完善農業各項補貼政策、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扶持政策,拓展農民轉移性收入。
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因地制宜確定村莊類型,分類明確建設內容,梯次推進、多面提升。加快打造縣、鄉、村三級示范典型,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質增效。
深化農村各項綜合改革,加強農村承包地日常管理與服務,健全農村承包地數據監管機制, 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納入不動產統一登記,規范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管理法人治理機制,持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確保全市農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村占比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