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基層工會工作的創新性經驗,對其他地方而言有著重要的借鑒、啟發意義。將這些抓基層、打基礎、增活力的“種子”撒向更廣闊的地區,深耕細作,從量變到質變,相信它們將會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上周《工人日報》連續報道了江蘇省無錫市總工會推行“工會工作項目化管理”的典型經驗,無論是村里建起了五星職代會、在“凍土層”播下種子,還是“老工會”的新思路、工會的服務“觸角”和建“家”記,每一個鮮活的故事都展現出無錫市總工會抓基層、打基礎、增活力的實實在在的行動。
毫無疑問,這些內涵豐富的典型事例既是當地工會加強基層工會建設的經驗和成果,也是推動工會服務職工更深一步、更近一尺、更活一些的新舉措、新思路。
工會組織要提升影響力、擴大向心力、拓展輻射力、夯實凝聚力,重點在基層,成效在基層。基層工會組織直接聯系和服務職工群眾,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工作到不到位,民主管理的成效顯不顯著,幫扶職工的措施準確不準,職工之家的建設覆蓋面廣不廣、服務內容與職工的要求對不對接,每一項都影響到工會在廣大職工群眾中的影響力、向心力。
基層組織建設是工會工作的一個重點,是竭誠服務職工群眾的基礎。當前,在一些地方,工會基層建設的基礎尚不十分扎實。有些地方盡管建立了鄉鎮街道工會、社區工聯會,但人員少,社會化工作者業務能力有待提高,開展工作方式較為單一,工會的凝聚力有待提高;有些企業特別是非公企業對于工會組織的建設和民主管理、維權活動存在一些認識偏差,重視程度不足、支持力度不夠、民主管理不強,這些都在客觀上影響到工會的影響力、向心力、輻射力和凝聚力。
抓基層、打基礎、增活力,關鍵在基層工會干部的動力和能力,成效在基層工會工作的針對性和服務準確性上。一個工會干部就是一個“火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項工會工作就是一個觸點,一個個觸點的激發可以帶動基層工會工作的全局。無錫工會通過“工會工作項目化管理”取得喜人成效,就是通過項目的實施將基層工會干部融入到具體工作中,使其有了具體工作目標和努力方向;通過項目的實施將工會工作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行動,使每一項工會工作的具體目標演變成活生生的人生故事。工會干部通過具體工作得到鍛煉,工會工作通過工會干部的努力展現出溫情和溫度,拉近了工會組織和職工的距離。
工會工作具有很強的社會性,每一個典型經驗都是一顆“種子”。除了無錫工會總結的“工會工作項目化”管理經驗之外,還有不少地方工會探索出自己的典型經驗。比如福建工會創新了工會“調裁訴”無縫對接維權模式,北京工會的“京卡”讓工會普惠化服務更接地氣,成都工會的“15分鐘服務圈”讓職工充分感受“職工之家”的溫暖,湖北工會的“互聯網+”讓工會工作更有張力。這些鮮活的經驗使工會工作成為服務企業、服務職工的“楔子”,激發了工會工作的活力,助推了企業改進管理,提升了職工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同時維護了職工的權益。
這些基層工會工作的創新性經驗,對其他地方而言有著重要的借鑒、啟發意義。將這些抓基層、打基礎、增活力的“種子”撒向更廣闊的地區,深耕細作,從量變到質變,相信它們將會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